美国基因编辑疗法迈入“快车道”,为罕见病定制药研发开绿灯
IT之家 11 月 1 日消息,彭博社昨日(10 月 31 日)发布博文,报道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计划简化个性化基因编辑疗法的审批流程,通过合并相似罕见病症的临床试验,为个性化基因编辑疗法开辟“快车道”。
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,这项改革的核心在于监管思路的根本性转变。FDA 过去要求每一种新疗法,哪怕针对的是极为相似的疾病,都必须进行独立的临床研究与审批,这一过程耗时且成本高昂。
随着 CRISPR 等基因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,FDA 认识到监管必须与科学同步进化。根据新规,研究人员将可以采用一种“基因编辑平台”的模式,即利用一个可灵活调整的基础技术框架,在一次组合试验中同时测试其对多种相关遗传病的疗效。
全球约有 3 亿罕见病患者,但传统药物开发模式难以满足其需求,尤其是那些能够从根源上修正致病基因的编辑疗法,常因商业和技术复杂性被搁置。
而推动 FDA 改变监管思路的催化剂,是全球首例接受个性化 CRISPR 基因编辑疗法的患者。

费城儿童医院(CHOP)团队于 2025 年 2 月成功为首例患者(Baby KJ)实施个性化体内基因编辑治疗,其科研团队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:如何将这一突破性的单一个案,转化为一个可规模化、可复制并最终能被医疗体系接受的标准化治疗方案。
KJ 的治疗是在“单一患者扩展使用 IND(新药临床试验申请)”的同情用药途径下进行的,这本质上属于临床救治而非正式研究。
为了让更多罕见病患者受益,团队认识到必须构建一个全新的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,从而将一次性的医疗奇迹,发展为一种可持续的精准医疗模式。
传统药物研发模式不适用于罕见病,因为许多致病基因突变仅存在于极少数家庭中。为此,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“平台化”疗法。该平台的核心组件 —— 负责递送的脂质纳米颗粒(LNP)和负责编辑的 mRNA—— 保持不变,唯一需要为每位患者定制的是引导基因编辑器精准定位的指导 RNA(gRNA)。
为了在监管上实现突破,CHOP 团队借鉴了肿瘤学中成熟的“篮式”与“伞式”临床试验设计。他们计划开创一种“伞式试验”,即在一个统一的“主方案”(Master Protocol)下,同时招募患有多种不同肝脏遗传病(如尿素循环障碍)的患者。

这些疾病虽然病因各异,但治疗逻辑和技术平台相同。根据该方案,每一种针对新基因变异的疗法,都可被视为同一药物实体的不同版本,从而纳入同一个试验框架中进行评估,极大地提升了研发效率。
该创新框架获得了美国 FDA 的积极回应。团队与 FDA 达成共识:首款疗法完成全面的动物毒理学研究后,后续针对不同基因变异的新疗法将无需重复进行动物实验,仅需在体外利用携带相应变异的人类细胞进行验证即可。
在申报流程上,后续疗法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(IND)可直接引用首个 IND 中的通用数据,仅需补充与新变异相关的特定信息。这一重大监管突破,极大地缩短了研发周期并降低了成本,让为极少数患者群体开发“定制药”成为可能。
根据与 FDA 的沟通,研究团队有望在治疗 5 名患者(需涵盖至少 3 种不同的尿素循环障碍疾病)并获得良好的安全性数据后,即可申请有条件批准。这为罕见病疗法的快速上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路径。
团队的近期目标是启动首个基于该框架的单中心试验,为后续的多中心、全球性合作提供范本。若该模式成功,未来不仅可以扩展到其他器官(如肌肉、大脑),还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基因编辑系统(如碱基编辑、先导编辑),真正将个性化精准医疗从一次性的探索,转变为一个服务于所有罕见病患者的系统化解决方案。
IT之家附上参考地址
版权声明
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枣庄生活网